一觉醒来,招投标领域有“猫腻”的官商天塌了!
近期,内蒙古自治区发布公告,对此前开展的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升级,跨时空、大跨度地公开征集近13年来的问题线索,彰显了当地彻底整治市场沉疴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。
本次倒查13年,是内蒙古对2024年启动的“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”的进一步深化,公告明确追溯范围为“2012年11月以来,在自治区范围内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、政府采购等四大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线索”,一直持续到2026年12月31日,倒查工作满打满算足足有一年半,为公众提供了相当充足的反映问题的时间。
说起“倒查”,并不陌生。读者朋友们应该记得内蒙古煤炭领域反腐败“倒查二十年”,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煤老板被查处,当地的政治生态与营商环境为之一清。这次倒查招投标领域问题13年,主要是针对公共招投标项目。坦率的说,公共领域的钱不是好赚的,想走捷径投机取巧早晚会栽跟头。如今,内蒙古对招投标领域问题进行倒查,虽然没有煤炭领域的“倒查20年”那么长,但也同样释放出强烈的反腐败信号,凸显了空前的整治决心,就是要把公共资源里的“脏事儿”挖干净,靠歪门邪道挣钱的官与商这次是真的跑不掉了。当然,大前提是真查,而不是作秀!
我认为,从2012年以来查,这个时间绝非随意划定,它意味着一次大规模、长周期的“回头看”,也鲜明的传递出“历史问题不容掩盖,无论沉疴多久必究”的清晰信号,打破可能存在的“既往不咎”潜规则,表明了彻底清理长期顽疾的信心,对违法违规者必然形成强大震慑。
其实,招投标领域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煤炭领域少,甚至还可能更多且有“技术含量”,不仅损公肥私地养肥了一些人,还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。电影《黑金》中就有这样一个桥段:周朝先为拿下10亿元的公路项目,先劝退了10家投标公司,又与8家公司“串标”,通过“转包”和“分赃”等手段,在10亿元的工程项目上大赚了7亿元。影视剧虽然有夸张的成分,但也是源自于生活,甚至于现实世界更加疯狂,否则一个又一个的“转包”项目从哪里来?一个又一个“豆腐渣工程”又从哪里来?
更为有趣的是,江西省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了招投标问题倒查公告,而且展现了高度的协同性:划定了完全相同的时间红线,指向了完全一样的工程建设、政府采购、机电国际招标、国企采购这四大领域范围,同样都设立了长达一年半的集中受理期。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西省,一北一南两省区不约而同地发布内容高度一致的公告绝非巧合,而是一场系统性专项整治的一部分,其他的省份可能会迅速跟进,形成全国范围“一盘棋”的高压态势。
招投标领域容不得半点“杂质”,无论时间过去多久,只要触碰红线终将被追责。从长远来看,这场“倒查13年”的风暴不仅是对违规者的震慑,也是对合规企业的保护。那些真正有实力的老板终于不用担心心仪的项目被别人用“小手段”撬走了。当然,倒查只是手段,强化财政资金的管理才是根本目的,只有让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更加透明,真正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上去,才能避免“丑爆了的牛郎织女雕像”“围标串标”以及“材料验收走过场”等问题的发生。
我有一个建议,那就是这次倒查范围不妨再扩大一些,不能光查政府招标的项目,大型国企以及事业单位的招标最好也查一查,这些单位的很多项目用的也是财政资金,问题也不比政府招标少,索性搂草打兔子、连带一起查,免得这边刚按倒葫芦,那边又浮起了瓢。
(此文为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图片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作者删除。)
公牛配资-股票配资网首页-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-有杠杆的股票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