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王扶之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与光辉,他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献身一生,毫不畏惧艰难困苦。令人没想到的是,他的辉煌成就竟始于十二岁那年,偷偷参军的决心,成就了他之后的辉煌一生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王扶之在云山战役中成为志愿军与美军交锋的先锋,面对美军精锐的装备,他带领战士们用着最简陋的武器,成功打破了美军在战场上从未失败的纪录,打响了志愿军的第一枪,为中国军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他就是开国少将——王扶之!
展开剩余83%1950年冬季,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与美军在朝鲜北部的云山展开了首次殊死较量。这一战标志着我军与美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,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,我军成功歼灭了美军的骑兵一师,打破了该部队战场上从未失败的神话。此战不仅增强了我军的士气,也给美军带来了沉重打击,让他们再也不敢轻视中国军队。
在战斗中,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将美军困于云山南方的诸仁桥地区。尽管美军屡次组织突围,并凭借空中支援和坦克优势进行反击,但我军凭借着强大的决心与坚韧不拔的意志,成功地阻止了敌军的每次突围,最终迫使敌军投降。此次战役,我军共毙伤俘敌军两千余人,其中美军人员超过1800人,缴获飞机四架,击落敌机三架,击毁和缴获坦克近三十辆,炮兵119门。此外,志愿军同时向敌军两翼夹击,彻底切断了敌人的援援通道。
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中,王扶之将军的指挥才干得到了充分展示。在他的统筹与指挥下,志愿军完美地完成了与美军的首次交锋,成功把我军的旗帜插上了云山的土地。王扶之及其他指挥员因此受到了彭老总的高度赞扬。
在抗美援朝的第三次战役中,王扶之将军遭遇了极其严峻的挑战。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,他被埋在了塌方的坑道中,长达38个小时的生死考验几乎让他丧命。然而,正是通过一双苍蝇的出现,王扶之找到了生还的希望,从而奇迹般地逃脱了死神的追捕。他从此发誓,再也不打苍蝇。
1952年,战事进入胶着阶段,王扶之将军和他的战友们继续在坑道中坚持作战研究。当时,坑道的外面正遭受美军的猛烈轰炸,随时有可能被炸塌。然而,王扶之等人依旧紧张地准备着战斗,直到突然一颗重炸弹击中了作战室上方,整座坑道开始崩塌。强烈的冲击力让所有人失去了知觉。王扶之将军在恢复意识时,发现自己被一块巨大的岩石压在腿上,剧痛几乎让他难以忍受。
在意识到自己还活着之后,王扶之开始拼尽全力呼喊其他战友,希望能找到他们的踪迹。幸好,在他的呼喊下,有两位同志苏醒过来。王扶之一边安慰战友,一边用尽全力挪开重物,竭力帮助他们自救。随着时间流逝,尽管环境越来越艰难,坑道中没有食物也没有水源,几位同志几乎陷入沉默,只剩下微弱的呼吸声。
外界的救援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。彭老总下令,不惜一切代价救出王扶之等人。虽然美军飞机不断投下炸弹,阻碍了救援,但志愿军的救援力量依旧没有停止。面对渐渐绝望的局势,吴信泉在泪水中向彭老总报告了王扶之可能已经牺牲的消息,然而,彭老总却坚定地说:“即使死了,也要将他的遗体带回来!”
正是这句话,鼓舞了全体救援人员继续坚守岗位。当绝望几乎笼罩一切时,坑道中飞出了两只苍蝇,这一意外的发现为所有人点燃了希望。苍蝇能活,人就一定能活。经过三十八个小时的艰苦等待,王扶之将军和他的战友们终于被成功救出。被救出后的他们,痛痛快快地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,庆幸他们在这生死之间的奇迹生还。
战后,党组织根据王扶之在革命时期的卓越贡献,为他授予了少将军衔。王扶之的战功并不仅限于抗美援朝,他还在无数关键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。无论是在锦州、天津的攻坚战役,还是在越南的对越作战中,他都表现得勇敢无畏,屡次为国家赢得荣誉。
王扶之出生在1923年的陕西,家境贫寒,父母早逝,生活异常艰难。小时候,他常常在地主家当放牛娃,后来为了生计,不得不去地主家做苦工。尽管如此,王扶之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。父亲为他托关系,送他到私塾读书,但由于贫困和环境的压迫,王扶之很快辍学,开始为生计奔波。
十二岁那年,王扶之第一次见到了红军,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。从此,他下定决心要加入红军,成为其中的一员。他偷偷背着家人,谎报了几岁的年龄,终于成功加入了红军。在当时,红军的物资极为匮乏,王扶之起初没有枪械,只能用一切可用的工具来保护自己。后来,在与敌军的交战中,他从敌人手中夺得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把枪。
从此,王扶之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战斗生涯。经过多次战争的洗礼,他的作战经验愈加丰富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在锦州、天津的战役中,他凭借过人的指挥能力被任命为团长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他依然奋战在抗美援朝战场、越南战场、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西沙海战等多个重要战役中。
1988年7月,党组织授予王扶之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,表彰他在革命斗争中的杰出贡献。十年后,王扶之将军正式退休,享受晚年的生活。如今,年逾百岁的王扶之将军,依然身体健朗,是我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位伟大的英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公牛配资-股票配资网首页-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-有杠杆的股票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