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河南南阳15岁女孩七七因一段30秒街拍视频走红网络,引发了一场令人唏嘘的“抢人大战”。知名制片人于正高调宣布签约意向,却在短短数日后宣布终止合作,原因是“家人决定以学业为重”。这场闹剧般的商业角逐,不仅折射出娱乐产业对流量新血的饥渴,更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在短视频时代的严重缺位。当资本的目光投向未成年的孩子,我们是否该按下暂停键,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“好”?
30秒走红背后的流量逻辑:娱乐工业的“捕猎”本能
七七的走红路径堪称短视频时代的经典案例:一段无意的街拍,一张未经雕琢的脸庞,在算法助推下瞬间引爆流量。这种突如其来的关注,本质上反映的是娱乐产业对“新鲜面孔”的病态渴求。据《2023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报告》,MCN机构签约网红的平均年龄已下降至16.3岁,未成年人成为流量争夺的主战场。于正团队的反应速度——从发现到接触不到72小时——恰恰印证了行业对潜在流量源的敏锐嗅觉。
这种“狩猎式”人才挖掘存在根本性伦理问题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青春期前额叶皮质发育未完善,决策能力仅为成人的30-40%。当经纪公司以“成名”“暴富”为诱饵时,未成年人极易产生认知偏差。某少儿频道前导演透露:“我们常用‘错过就再没机会’的话术施压,孩子根本无力判断。”七七母亲最终选择学业,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套精心设计的“造星陷阱”。
终止签约的深层启示:家庭教育防线的胜利与脆弱
于正声明中“家人以学业为重”的表述,看似平淡却意义重大。在“读书无用论”甚嚣尘上的当下,南阳这个普通家庭的选择堪称清流。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:“这反映了底层家庭对教育改命信仰的坚守。”确实,2022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达125万,创历史新高,证明在人口大省,教育仍是阶层跃升的主通道。
但这场胜利也暴露系统性保护缺失。我国《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》虽要求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,但对经纪公司私下签约缺乏约束。法律专家指出:“现有法规更侧重内容监管,对商业化行为几无规制。”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家长将孩子视为“变现工具”。2023年曝光的“3岁吃播娃”事件中,父母强迫孩子日食5斤油脂,这种极端案例揭示某些家庭已沦为商业剥削的共谋。
抢人大战的行业隐喻:畸形的价值评估体系
多家公司争夺15岁素人的现象,本质上暴露了文娱产业的创新乏力。当资本热衷于“收割”未经雕琢的素人而非培养专业演员时,反映的是急功近利的行业生态。数据显示,2022年影视剧使用非科班主演比例达67%,较五年前翻番。这种“唯流量论”导致大量像七七这样的孩子被过早推向名利场。
韩国娱乐业的教训值得警醒。其“练习生”制度下,超60%未成年艺人出现抑郁症状。反观国内,某童星培训机构调研显示,85%的学员文化课成绩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。当行业以“年少成名”为噱头时,很少告知这些孩子:全国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足40%,意味着大多数人终将被流量反噬。
构建保护网的迫切性:需要举起的三面盾牌
面对愈演愈烈的未成年人商业化乱象,制度建设刻不容缓。首要任务是完善立法,可借鉴法国《儿童表演者保护法》,规定未成年人演艺收入50%必须存入监管账户,18岁前不得动用。平台方应建立“青少年保护模式”,对16岁以下账号自动关闭打赏、广告分成功能。更重要的是建立行业黑名单,对违规签约未成年人的机构实施联合抵制。
教育系统也需积极介入。当前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覆盖率不足20%,应尽快将网络行为管理纳入课程体系。北京某重点中学开设的“网红现象分析课”值得推广,该课程通过解构走红案例,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认知。家长教育同样关键,社区可组织“数字时代育儿工作坊”,普及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等法规。
15岁女孩七七的遭遇绝非个案。在这个5G时代,每个拿手机的孩子都可能瞬间成为流量焦点。于正声明中那句“先让孩子以上学为重”,本不该成为新闻,而应是社会共识。当我们为这个南阳家庭的清醒点赞时,更该思考如何让这种选择成为制度保障下的常态。毕竟,一个健康的社会,不应该让未成年人在教室和直播间之间艰难抉择。保护孩子远离过早的商业化,就是在守护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。
公牛配资-股票配资网首页-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-有杠杆的股票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