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24节气中,今年8月7日迎来立秋;而三伏天今年出伏则是8月19日,也已经度过。气象规律中常有“秋老虎”的说法,也就是说尽管进入秋天,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高温状态。
而谈到影响中长跑、马拉松训练和比赛成绩的诸多因素,大家或许会提及竞技状态、比赛装备、竞争对手、比赛性质等等方面。如果是单选的话,天气(温度/湿度)必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心目中影响跑出好成绩的关键因素。
那当我们处在高温高湿的训练环境下,该如何科学应对?以及如何解决不想跑步的“厌跑”情绪?
高温高湿是指同时具备较高温度(通常≥32℃)和较高相对湿度(一般≥60%)的环境状态,这种组合会显著加剧人体热感及健康风险,特别是对于运动状态下的人群,增加了一定的运动风险。
展开剩余86%高温高湿的定义与判定标准:高温高湿环境的核心特征是温度与湿度双高,具体判定依据包括:温度阈值:气温≥30℃(室内)或≥32℃(户外);湿度阈值:相对湿度≥60%(户外场景)或≥80%(密闭室内环境)。
体感温度效应:有中长跑运动经历的人深有体会,湿度会显著放大高温对人体的实际影响,高湿使空气接近饱和,汗液难以蒸发,体表黏糊糊,导致人体核心热量无法散发。当湿热超过34℃时,心脏负担相当于处于干热41℃环境时的负担。相同温度下,相对湿度每增加10%,体感温度可上升3-5℃。
对于长时间在户外训练的中长跑项目,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训练,如果没有做好高温高湿应对策略,不仅会影响到训练效果,也容易引发中暑、脱水、电解质紊乱,甚至热射病等症状。因此,何杰、杨绍辉、岑万江、路颖等名将,“夏训”期间均会选择前往气候比较凉爽的训练基地进行周期训练。
首先,影响周期安排。中长跑周期训练强调训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,由于训练时间久,教练员就可以大胆地全方位实施各种训练手段,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储备,提升运动员耐力水平,周期训练的核心训练理念提倡“大运动负荷”。
大运动负荷包含了大运动量和大强度,当周期训练长时间处在高温高湿的季节中,必然会影响到周期训练计划的科学制定和开展。
例如:冬训期间一周1次的高质量30公里长距离训练 1次大强度间歇训练是马拉松运动员的必练科目,但在高温高湿的“夏训”,就难以充分开展和保证训练质量。很多时候,教练员不得不因为高温高湿的双重制约,被迫改变训练方案。
其次,训练质量不高。高温高湿带来最直接的训练制约:一是降低30公里及以上长距离完成率,二是导致间歇训练强度不高。因此每逢夏天,白丽等平原地区的运动员会前往高原进行封闭训练,一是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,使生理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,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,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,特别是提升有氧耐力水平。
二是为了避开平原高温高湿带来的训练制约。高原训练虽然缺氧,但是凉爽的天气,运动员依然可进行大运动负荷,特别是可以保证30公里以上长距离训练质量。
第三,出现消极心理。中长跑训练过程中,好的数据和舒适的体感会带给运动员积极的训练心态。同样,当课表未完成,训练数据不理想,也会导致情绪下降,甚至出现“厌跑”的思想。相比于球类项目运动员每得一分就能获得成就感,枯燥无味的训练过程是中长跑项目的特点之一。
因此,对于大众跑者而言,当遇到高温高湿的天气,出现完不成课表,训练配速下降以及因运动负荷过大、身体过度疲劳而产生“厌跑”等消极心理时,不必过于自责,应当及时调整好心态,适当变化一下训练内容,增加一些趣味性交叉运动。
例如:与他人有互动的球类项目(篮球、足球、羽毛球等),以及游泳、登山、自行车等耐力型交叉训练内容,既能有效保持基本体能,强化核心力量,又可以缓解消极心态,重新树立积极向上的训练欲望。
首先,创新训练思路。从全年训练周期(主要是考虑到比赛季节的影响)及季节性(温度湿度)的影响,在周期训练负荷安排上,专业队的教练擅长在“冬训”加大跑量,在“夏训”加大强度。对于大众跑者来说,没有外训的时间和条件,一旦遭受“夏训”高温高湿的制约,可以采取中等(跑量和强度)运动负荷和交叉训练相结合的方式。
比如:间歇训练的休息时间适当放长,训练强度可以参考混氧强度(混氧强度:心率控制在 165~170/分左右,体感:呼吸开始急促,说话较吃力);长距离训练强度可以采取超低配速(慢跑:心率控制在 135~145/分左右,体感:呼吸非常舒畅,说话很轻松),保证尽可能磨完距离。
此外,在课表中,也可以增加长距离骑行(带坡度的更好),游泳(60分钟以上),或足球、篮球等交叉运动项目,均能保持有氧水平,又能促进核心力量,同时还能缓解单一训练模式的枯燥。
其次,横向对比数据。训练数据是每堂训练课的结果,具有多种维度的分析意义。比如:试探竞技状态,检验训练成果,印证训练方法等,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最为关心的东西。好的训练数据不仅代表着运动水平处在高点,也会提升运动员和大众跑者训练积极性。
当然,关注数据固然重要,但更要理性看待数据的变化。因为,不同训练环境下(温度湿度、训练场地、运动装备、季节等),产生的训练数据波动也大。所以,数据分析要横向对比才有意义。
比如:与自己去年同时期的数据做对比,而非总是和PB成绩做对比。再比如:和身边的队友做对比。如果身边队友完成的训练数据(下降幅度)和你相差不大,说明高温高湿的天气对于每个人的制约都是存在的。因此,就不会因为数据下降,而去怀疑自己运动能力下降。
第三,预防高温高湿。首先,科学安排训练时间。在保证不空腹(提前1小时,吃2~3片面包,或1~2根香蕉)的情况下,尽量选择清晨(4点~7点)或傍晚(17点以后)进行。
训练地点多利用城市河道/林荫绿道和通风好的训练环境,且能够保证及时补充电解质、水以及具有可以快速降温的训练环境。如果单独训练,建议背水袋包(按照运动负荷,带足电解质、水、能量胶和盐丸)。
其次,科学进行补给。跑前1小时内,分2~3次共补充电解质饮料300ml。训练中,每15~20分钟补液1次,每次150ml(电解质和水交替进行),每1小时,补一根能量胶和1~2颗盐丸(根据自身出汗量)。经过补给点时,除了及时补充电解质、水,如果有条件,也要及时降温(用水浇后颈、手腕、大腿内侧,遇到喷淋设备淋湿全身,或携带冰巾、降温围脖等)。
最后,训练中量力而行。“夏训”训练,安全永远是第一位。遇到以下身体不适,应立刻停止训练。出现头疼、胸闷、恶心等症状时,需到阴凉处休息,并及时补充电解质。若身体停止出汗,皮肤滚烫,需快速冰敷大动脉,并及时呼叫医疗支援。出现意识模糊,应立即泼冷水降温,快速送医治疗。
第四,合理选择运动装备。选择浅色网眼透气性比较好的背心或T恤,散热/排汗效果好的运动跑鞋,跑步空顶帽,防紫外线运动眼镜以及防晒霜等。比如:老将董国建、杨绍辉在高原训练时,会根据训练计划(距离和强度),来选择更利于自己发挥的运动装备。
总之,大众跑者在应对高温高湿带来的训练制约时。首先,从思想上要正确看待“夏训”配速下降现象,不要完全被数据迷惑和“绑架”,要相信周期训练的系统性,必将带来好的训练效果。其次,除了要克服高温高湿带来的训练困难,在身体状态不佳时,敢于放弃,量力而行,这样才是智慧的跑者。
第三,做好补给和降温工作是开展“夏训”工作的重中之重。所以,尽可能团队一起训练,并提前安排好专职的补给志愿者,从而提升训练质量,降低意外风险。最后,科学跑步,健康生活,安全回家,永远是大众跑者坚持跑步的第一原则。唯有敬畏高温高湿天气,做好充分准备,才能跑得更安全,更健康!
发布于:山西省公牛配资-股票配资网首页-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-有杠杆的股票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